最近看过的内容:《无职转生》、《巴菲特佛罗里达商学院演讲》以及黄金相关文献
如果不算黄金相关的文献,已经好久没看过书了
《无职转生》
尼特+クズ男主转生到异世界后,洗心革面重新开始人生的故事,各种杀必死镜头,典型的深夜动画。
男主生前很渣,三十年未踏出家门一步,还是个萝莉控,刚被赶出家门就出车祸死掉了,原因是见义勇为。
男主转生后有了一个方便的身份——小孩子,虽然生前带来的一些毛病依然让家里的女仆感到生理不适,但借助这个身份和身边的善意解决了一个心理问题:不敢出门,个人认为这个故事到这里才算正式开始了。如果除掉杉田智和的旁白和前面的内容,只看后面的内容,转生后的男主的表现上其实就是一个小男孩,或者可以进行合理的解释。
因为B站前期的力推和某毒蛇UP主的正常发挥,这个片子被两方愤怒的群众淹没,最后被技术原因下架,各方都得到了应有(?的结果,不过当晚B站的股价上涨了11%,资本冷血啊w
这其中各方势力的表现,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中文互联网的缩影。
反UP方:理性反对到升级,最后演变为举报大战
支持UP方:理性支持到升级,最后演变为举报大战
反对动画方:理性反对到升级,最后演变为举报大战
支持动画方:理性支持到升级,最后演变为举报大战
UP:封号
平台方B站:事前力推,事中无反应,大战升级后补救
平台赞助方:吃瓜,发现自身消费群体反对声音大了,撤资
监管方:照单全收
吃瓜方:吃瓜
经常追番的孩子应该都知道一句话,“在虚构的故事中寻找现实感的人脑子一定有问题”,现在来看,分不清文艺创作和现实的人越来越多了w但也许真正的问题不是这个,而是各个圈子都建立起了自己的信息茧房,并且容不下其他内容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中了。有了孩子以后,就会观察到很多社会规则渗透到教育的痕迹,比如“爸爸妈妈去上班,我去幼儿园”这种歌词,社会这架精密的机器,需要让孩子接受与父母分离的事实,社会主流价值观本身也是一种信息茧房,只是受众更多,也更关系到个人的命运,现在各个主权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它的威力。回到原来的话题,原来相安无事的各个圈子,为什么会演变成举报大战,我想有一个原因是“信仰”,一个群体中的最极端者会让公众看到这个群体能够产生的最坏结果,而最极端的行为往往和暴力是分不开的,最坏的情况就是类似于“天诛”的肉体消灭,放到互联网上,就是语言暴力和举报,我想举报是为数不多的能在网络平台上消灭一个人或者某种信息的终极手段了,甚至有最为神圣或者说正义的理由——政治正确。
除去那些危害国家安全和群众生命的信息或个人,作为一种好恶选择的某些作品或者信息,被直接上了举报的核武器,举报者的心态可能是出于正义感,也可能是一时激愤,但不知道点举报的人想过没有,这个理由是否适用于自己喜欢的某些作品,当这些适合举报(?的作品/平台/信息消失以后,最终在各自的茧房里又能剩下什么。
《巴菲特佛罗里达商学院演讲》
巴菲特给商学院学生的演讲,提到了很多有价值和有意思的事情,演讲的受众非常优秀,按照巴菲特的说法,在座的大部分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且所有人都“聪明且勤奋”。面对这个层级的人,巴菲特给出了他的人生建议:
首先是通过“买入某人未来的10%收入”和“做空某人未来的10%收入”,让同学们明白,所有影响未来收入的品质和习惯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简言之,在人生的时间跨度中赚钱需要优秀的品质。
后面的建议是投资风格方面的,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巴菲特厌恶任何风险,举了一个提问中的反例,刚倒闭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人都很优秀,却因为冒险行为输掉了所有,“聪明人做了蠢事”,顺便巴菲特还提了一下对数学方法投资的看法,认为通过计算不能判断一家公司的未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此。又举了一个假设:如果不上杠杆能赚10%,上杠杆有99%的概率能拿到20%的收益,自己绝不会去上杠杆。从这个表述可以看出,巴菲特绝不会认为自己在投资中赚的少,对逐利的投资人来说,这点非常难能可贵。另外就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买看得懂的生意。非常羡慕这种心态,成熟市场的好处就是,你获得了选择权,并且能够得到足够丰厚的回报,巴菲特不去投苹果,不去投微软,就是这个原因,能看懂的业务已经足够让自己获利颇丰了。当然国内目前也具有了这个条件,有了比较丰富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比如我不喜欢白酒,我可以不买入白酒类的产品,不喜欢有劣迹的公司,比如新城控股,也可以不买,金融市场也许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做自己喜欢事情的地方了,钱和钱之间没有区别。巴菲特推荐可口可乐也很有意思,好公司的产品一定要和人类的快乐联系起来,形成条件反射,可口可乐没有味觉记忆,所以能一直喝,而它在国外市场的表现一定会超过美国,好像在描述毒品w事实证明他的思路是对的,好的公司一定要和美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成为记忆,在我的认知范围内,目前国内的上市公司似乎没有这样的,抛开美好的东西,从相似度来讲,也许伊利能算一个,福耀玻璃算一个,各种入股投资的腾讯勉强算一个,小米再次之,最后是阿里。但似乎都不是能和快乐或者有趣联系起来的公司,除了基建相关的公司,绝大部分国内公司都是组装商、设计商或者代理商,当然只要满足能够勾起大量消费欲和无法替代这两条,就非常值得投资了,再往后是价值观的领域。
另外巴菲特提到了一个“捡烟头”的概念,对应他提到的“做喜欢的事情”,如果大街上有一个雪茄烟头,你拿起来吸一口然后扔掉,这口雪茄是免费的,同时大街也不缺乏这样的烟头,这种方式虽然免费,但“不优雅”。很多券商层出不穷的各种推荐,本质上是为了赚取佣金,提高交易频率,他们最喜欢捡烟头的人。这个观点可能能覆盖到80%以上的散户,能抽到很多免费烟,但不优雅w他推崇的方式是选中好公司,然后长期持有,因为拉长时间轴来看,好公司永远在创新高。
当然巴菲特也提到了他赔钱的时候,当自己有闲钱的时候就喜欢瞎折腾,一折腾就赔了w
最后他提到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如果由你来设计出生后的世界,但只能通过抓球的方法决定你的初始属性,比如国籍、智商、性别、身高之类的,球的数量是所有人口的数量,你将如何设计,从这个角度考虑人生的话,设计者的设计可能更具有普世性,而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是一种幸运,有才能且能将其充分发挥的人是一种幸运,有好父母的人是一种幸运,当拿到幸运球的时候不要浪费这种幸运,做自己喜欢的事,交自己喜欢的人。
有学到很多w
另外感觉优秀的人向外输出思想的时候,一定会让人觉得思路清晰、且专注于话题,不掺杂额外的套话,也几乎没有什么似是而非的宏大叙事,听起来舒服,巴菲特、乔布斯都是这样的人,他们后面的信仰者则很多陷入了崇拜&模仿的圈子,也许是一种不自信吧w现在能看到的很多90年代的历史资料中,当下的很多大牛也是这种风格,比如王沪宁、马云等等,也可能那个时候的人都比较专注于做的事情本身吧。
《黄金相关文献》
黄金可能是地球上唯一所有人都认同的等价交换物了,在研究之前,我认为黄金是一种避险、抗通胀的无息债券,但经过一番查阅,发现黄金的定价要复杂得多,以至于有一些论文或者毕设就是研究黄金定价。
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很多,在大灾难来临时,它扮演避险的角色,所以会上涨。在大通胀来临时,他扮演抗通胀的角色,也会上涨。因为和美元挂钩的关系,当美元指数剧烈下跌时,它也会上涨。因为美债成为黄金后的另一个锚,当美债收益率下降时,它也会上涨。所有这些影响因素都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必须大幅波动才会触发金价的大幅上涨,波动幅度小的时候,他们的相关性并没有那么强,甚至出现相反的表现,比如20年美股股灾的时候,投资者为了交上保证金,不至于被强平,只能卖出黄金换取流动性,当时金价短期内是大跌的。因为比特币与黄金的一些相似性,以及超高的收益率,在大水漫灌的市场下,比特币最近也吸走了一部分属于黄金的钱,当印钱政策退去,数字货币恐怕还是很难超越黄金的地位。
从目前能查到的文献来看,黄金定价暂时还没有一个公式可以概括,唯一能得到的结论就是波动性是影响金价的重要因素,是因为动荡激发人类的远古本能,最后都会找到黄金那里去吗w如果排位的话,个人认为是大通胀>波动性>美元指数>美债收益率。现在的情况和12年比较相似,当时也是无限撒钱模式,也有人认为这样撒钱肯定会将金价推向3000美元,但后面的金价却是一路下跌,所以货币总量应该不是金价定价的标准。原因可能是只有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大家才会想到黄金吧。
综上,黄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投资标的,已经超出我的理解范围了,风险可能和股票是差不多的,相对来说,可能黄金股反而更好理解一些w
以上。
再补充一个视频,洪灝上海建投书局读书会视频,提到的几个事情很有意思,大大们一般能看到的信息更多一些,所以总结性更强,所以他们看人一般是很有参考性的,一是所有人脑内都有一个宏观宇宙,说明宏观大家都很熟悉,大方向都能掌握的八九不离十。另一个是很多圈内的人都开始持有比特币了,比特币的量级和持有范围已经可以认为是一种投资品了。虽然讲的主要内容不是这些,但这两点很有意思,一个是大家的起点其实差不多,但投资选择却千差万别。另一个是不管任何事物,只要达到一定的量级和一定的流行度,就有了正常化的可能性,只是持续时间长短罢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