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

最近看的内容:《西游记》

完结,首先破除一下网络谣言w

黄狮精一点也不冤,九灵元圣底下有九头狮子,黄狮精只是其中一只,而且被锤是因为偷了兵器还不还。

并不是越到西天越险恶,书中对天竺有直接的描述,夸了好几次,说那边安全,信徒多,斋僧的多,和其他地方明显不同。

全书读完,感谢书中的注释,很多典故都能看懂了,作者真的是博览群书,各种历史、诗词、典故用得精熟。有人说西游记是一本修炼的书是有道理的,其实取经的过程很像修仙的过程,孙悟空一直知道哪里是正确的,哪里该遭难了,但从不点破,而是让唐僧去经历这些磨难,最后一难竟然是渡劫,和孙悟空学会长生之术后,菩提祖师教他72变异曲同工,这种感觉就像在龙门石窟看卢舍那大佛,走到对岸会发现,庐舍那大佛也变成和刚开始参观时看到的小石窟里的小佛一样的样子了。唐僧的几个徒弟可能都住在他的心里。

读的过程中还翻到一篇解读黄狮精的文章,认为这是对修炼的隐喻,在修炼即将成功的时候,北边的妖怪、九灵元圣和九头狮子都有所指代,包括没有被杀死的两个小妖,刁钻古怪和古怪刁钻,名字都是有寓意的,代表修行时的关口。角色和妖怪的安排也充满了相生相克,唐僧刚出发就有一句:“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让人不禁觉得这些妖怪其实都是心魔。

在取经路上,唐僧的很多疑惑都是三个徒弟排解的,三个徒弟其实都完成了修仙方面的修行,踏入了另一场修行。唐僧作为凡人其实在走他三个徒弟曾经走过的路。但到了天竺,就只剩下孙悟空对唐僧进行排解了,两个师弟无法理解他们的对话,比如对《多心经》的理解,八戒沙僧都笑大师兄说自己“解得”,却沉默不语,只有唐僧明白,沉默不语就是真解。所以只有唐僧和悟空成佛了,他们真正理解了因果,到达了智慧的彼岸(《多心经》咒语的直译 。

到后半段的时候,悟空已经参透了因果,在唐僧得病或者受灾的时候,不再着急,而是知道这些灾厄都是应得的,生三天病是因为前世踩到一粒米,落水是因为八十一难还没满,反观八戒和沙僧,还是不明白因果的道理,想方设法要去避免因果,所以最后他们只成为了菩萨。

佛祖对天朝的人是持批判态度的,认为那边的人愚蠢、多杀,即使有孔子的指引和严刑峻法,对没有智慧的人来说也没有作用,所以造成很多下地狱受苦的因果,这个评价和孙悟空幼年游历南澹部洲的评价其实是相似的,孙悟空当时认为那边的人贪图权力和富贵,居然“没有一个为身命者”。比较有意思的是天竺僧人都认为投胎到天朝是修行修来的,世俗的享受还是很有吸引力的w

整部书看下来,似乎只有阿难迦叶是因果的意外,对唐僧师徒来说,他们的刁难连一难都算不上,到达藏经阁,他们先邀请唐僧师徒吃了一顿,全是提升修行和延寿的仙品仙果,敞开了吃,看书中的描述吃完之后大家都成了太乙金仙,最大的受益者是沙僧和八戒。仅这一项就是多少凡夫俗子和修行人的终极梦想,但阿难迦叶并没有因为这个索要人事,而是传经的时候索要,所以索要人事应该是佛祖定下的规矩。阿难迦叶实际上是在替佛祖和那些需要供养的僧人在承受冷眼和嘲笑。从价值上来看,无字经的价值高于有字经,但有智慧的人太少了,所以最后四人坚持拿了有字经,更像是和佛祖索要人事相对应的某种隐喻:有智慧的人太少了,绝大部分人无福消受真正的智慧,斋僧信佛对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实用价值,即脱离苦海轮回。

沙僧和八戒的兵器重量都是一藏之数,带回去的经卷也是一藏之数,可能代表普通人能够达到的智慧大多是一藏之数吧。三十五部经卷是齐的,但缺,最后一难晒经的时候,还精准粘走几页,暗示东土民众就应该只看到这么多,这就是因果的神奇。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佛教的有意思的悖论,成佛的人都是发了大愿的,但佛教讲究四大皆空,空则无大愿。能够想明白这个的,一定离智慧的彼岸就不远了吧w

以上。

码字很辛苦,转载请注明来自空间中的空间《最近看的内容:《西游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