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
关于未来的调研报告—《未来的冲击》读后

关于未来的调研报告—《未来的冲击》读后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出版了一部轰动著作——《未来的冲击》,试图讨论这个世界未来的样子。以此为基础,作者又接连出版了《第三次浪潮》和《权力的转移》,被称为“未来三部曲”,其中《第三次浪潮》在国内八十年代一时洛阳纸贵,甚至影响到了中国的发展轨迹。

托夫勒曾经是一名共产主义者,所以这本书关于未来线的探讨应该算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延伸,虽然中文版的前言说它“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相违背的”w对比《第三次浪潮》,《未来的冲击》成文时,作者还不够出名,能获得的资源和信息相对有限,虽然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行文中多少还是有些底气不足。不过作者在书中也说道,古代人描绘的世界地图虽然不精确甚至错的可笑,但如果探险家们没有前面这些地图去探索新大陆,也不会有今天的精确的世界地图。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初步的调研报告,作者把认为合理的未来线收集起来摆在读者面前,同时给出走向这种未来的深层原因,并将其总结为规律,探讨未来必然或可能遇到的问题,试图为迎接未来提出对策。而在《第三次浪潮》中,因为有机会到上至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那里取材,对信息的把握更准确,作者显然变得自信很多,对未来的恐惧几乎消失不见了w

全书首先对人类文明做了一个大的概括,并且从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了,以至于过去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几百年以内都不会发生变化,当下的人可能在几年内就能感受到剧烈的变迁,由此引出了作者总结出的未来冲击三要素:短暂性、新奇性、多样性。未来世界将被“超级工业”的技术旋风席卷:一切事物的使用期将被缩短到极限,比如一次性用品的普及,以及各种还没来得及被人理解就消亡的艺术流派等等;因为人类的生物极限,新技术带来的改变将很快超出人类所能处理的正常范围,当各种新奇事物一齐向人类扑来时,人类将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自我保护状态,非常危险;未来人将更加注重个性,生活方式将呈现更加多样化的趋势,当下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会被定制生产模式取代,满足未来人的个性化需求,并且未来人的娱乐时间将大大增加,娱乐活动越发专业化,亚文化分支将极大地扩展,“大部分娱乐活动都将建立在精巧的技术上”,变成一个个小小的独立领域。

除了对全人类的走势判断,作者还根据当时掌握到的技术发展方向对几个主要领域做了大胆预测,作者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核心,而当下世界中的某些地方已经产生了未来社会的雏形,可以称为“超级工业社会”。他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每周坐飞机往来于家庭和工作地点的工程师们,以及因为技术变革而被迫迁移的大量底层工人,这些人都在经历“超级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并且“超级工业”城市会产生聚集效应,吸引大量未来人前往;在家庭伦理方面,作者认为借助基因技术,人类已经具备了定制后代的能力,未来的家庭可能会产生一种职业家长带孩子的模式,实现家长与抚养孩子职责的分离,进一步增加人的自由性,家庭的形式可能会更加多样化,同性恋家庭、公社式家庭、集体家庭、丁克家庭等等在当下社会还不能被接受的形式可能会在未来出现;未来的通讯将更加发达,产生的信息将呈现更加精炼、更加严谨、更加明确的趋势,同时这种精炼信息产生的速度和总量将急剧增长;计算机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改变未来世界的一个有力工具,未来的教育将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打破教育界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借助科技力量,未来人类的生活空间将扩展到海底,并形成相应的海底文化;经济指数将不再是国家指数的圣杯,还要综合环境指标、人口调查统计等多种考量,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将被自我完善、社会责任等非经济指标取代。

面对波澜壮阔的未来,作者从生物角度探讨人类作为生物体处于这种未来时会产生的反应,人类对外界刺激会有一个舒适区间,当刺激过少或过多时,人类都会大量出错或因无法处理这些信息而处于状况外的情形,处理信息量超出生物界限时,会出现精神分裂的症状,例如战争时期麻木的士兵。另外作者还提到了生物体内信息传递的速度,指出越高级的生物,体内信息的传播速度越快,比如海胆卵内的信息传播速度是每小时1厘米,人类是目前生物界体内传播速度最快的,达到3万周每秒,而计算机电讯传播的速度,更是人类的几十亿倍。单纯从数字上看,计算机应该是更能适应未来冲击的,所以未来人类是不是要被计算机所取代w深入探讨人类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生物属性后,作者提出了一些应对未来的解决方案,大概是在“人类没有突破生物极限”这个前提下做出的。

根据作者的叙述,当时有两种主流未来观,一是认为世界将走向混乱无序的自灭道路,二是认为世界将进入高度标准化的反乌托邦道路,都充满了悲观的基调,结合60年代的世界大环境,这两种未来观都有其根据,所以这本书的观点在当时可谓一股清流。站在未来往回看,这部作品提到的很多未来都在当下实现了,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些技术比如基因技术,因为各国基于伦理道德等考量没有太大的进展,书中比较看好的海底城市在21世纪的今天也没能成为现实,说明世界对未来还是有选择的。

目前书中提到的“超级工业”的旋风已经席卷全球了,我们都知道这对人类来说是好事,但依然有很多地方还没有被其影响到,这个世界很难像书中所说的达到“超级工业社会”的大同,很多发展阶段的社会是可以共存的,这也在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包容和文明,同时也说明人力是存在极限的。作者说,“生命即是适应”,所以他对基因技术改造人类的前景非常乐观,在科幻小说《星界》系列中,主角的种族天生就具有非凡的空间感知能力,能够适应在宇宙空间中生存,地球人如果想向外太空大面积移民,恐怕至少要先过了这关再说,但因为无法承担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目前人类并没有放开去升级基因技术的技能树,所以这个选择同时也将人类实现星际旅行的日期延后了吧。在知识爆炸的当下,人力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有极限的,太多似是而非的知识都自成体系,让人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即使在当代社会依然有信奉古代巫术的人存在,即使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依然有人在学习或传播着已经过时甚至被证伪的知识,即使现在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处理方式,在未来也可能会被认为是可怕的做法。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只要这些知识被人传递、阅读、运用,它们就不会消失,这也是文字这一人类最伟大发明的副作用。

有意思的是,作者很多关于未来冲击的忧虑,现在很大程度上都被互联网缓解了,这也是“超级工业”带给我们的意想不到的好处之一,作者认为感受到冲击的最直接原因是没有心理准备,互联网开放、共享以及作为全人类资源的特性,使得几乎所有领域的入门门槛都大大降低了,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专业论坛等等组成了抵御未来冲击的心灵缓冲,所有人都能方便地在互联网上获取曾经是未知的信息,对其有所了解。当下如豆瓣、知乎这样较为专业化的综合社区,容纳了各种类型的用户,他们不属于一个单一群体,关注的可能是不同的领域,甚至持截然相反的意见,但每个小小的群体都既可以互通有无,又可以自成一体自娱自乐,所有人在这里都是高度自由的。从这个方面来讲,这本书所描述的未来已经在互联网上实现了吧w

码字很辛苦,转载请注明来自空间中的空间《关于未来的调研报告—《未来的冲击》读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