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
关于对出生人口与结婚率的计算与猜想

关于对出生人口与结婚率的计算与猜想

前几天看到消息说,结婚登记的人数又下降了,连续四年下降,网络上一片要完蛋了的说法,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结婚了。

但是毕竟前几十年的计划生育让出生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了,所以究竟是不想结婚还是人口真的变少了呢,出于好奇,我找到了官方公布的数据,来计算一下出生人口与结婚率的关系。

能用到的数据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民政部每年的公报,在公报的倒数第二项,统计有每年的结婚离婚情况。另一个数据来源不算第一手来源,因为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上并不直接给出每年的新增人口,比较通用的计算方式是用出生率和上年末的人口数量来得出新生人口。

民政部近几年公布登记结婚数据只提供了占最大比例的结婚人数,所以我只取25-29岁的适婚年龄作为计算素材(设为P)(2013年之前,20-24岁以下的登记结婚者比例最大,所以这个数据只统计到2011年,这两个年轻人的部分占了结婚登记人口的70%以上,如果都包含进来的话,结果应该会更精确)。

在新生人口数量方面,因为每年新生人口中的女生都少于男生,而我们国家暂时还不允许同性结婚,所以只取女生的出生数量作为登记结婚的对比参考会更加准确,根据民政部每年公布25-29岁的这个统计范围,取五年新生人口的平均数(比如计算2015年结婚率时,取1990及前4年出生人口的平均数)作为适龄青年的参考数量(设为Q)。

通过上述两个数据,就能计算出年度的平均结婚率(设为T)

T=P/Q

将这些统计数据加工计算后,近几年的数据是这样的:

关于对出生人口与结婚率的计算与猜想 - 空间中的空间 - 1

数据太多不够直观,将它变成图表,就是下面这样:

关于对出生人口与结婚率的计算与猜想 - 空间中的空间 - 2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来一个有意思的现象,1990年期的平均出生人数最多,平均结婚率反而大幅下降3%,此后每年的降幅逐渐收敛,所以2015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从2014年,也就是1989期开始,登记结婚的总人数开始逐年下降,但当年的平均结婚率却达到高值43.58%,说明最后一批80后还是响应国家晚婚号召正常结婚的w和结婚人数下降的比例(每年6-7%)相比,平均结婚率下降的并不多(1-3%),说明从每年出生的人口数量这个角度来看,年轻人结婚的情况算是正常的。而1990年期后24-29岁档的比例下降,新生人口平均数也同时下降,多半是更多的人选择在30岁以后结婚。

为了验证这个推断,我又统计了十几年来的结婚、离婚率,从历史数据来看,结婚率在2008-2015年都在8以上的高位,如图:

关于对出生人口与结婚率的计算与猜想 - 空间中的空间 - 3

可以看到即使是结婚人数惨兮兮的2017年,结婚率相对于十年前来说也算是正常的,而直到2012年,20-24岁档结婚的比例是最高的。

所以通过这个数据,我得出一些推断:

一、30-34岁档的结婚率正在升高

二、2013年之前的高结婚率,消耗了一部分20-24岁档的人数

三、因为离婚率升高,实际的结婚率会更低一些

 

结论:

年轻人的结婚意愿并没有降低太多,只是受到了20-24岁结婚+30岁后结婚的双重效果,但登记结婚绝对数量的下降将不可避免。

 

从统计局后续的人口数据来看,1992年以后每年的出生人口在持续降低,每年从2KW多下降到1.6KW,所以后面登记结婚的人数一定会越来越少,新生儿也会因此减少。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占比将越来越高,未来人口结构的改变将迅速发生。今年关于全面取消二胎政策的宣传力度可谓空前,因为放开二胎后,新生儿数量没有达到预期,甚至逐年下降,可以想象现在国家层面有多么着急了,但从平均结婚率上来看,年轻人的结婚意愿并没有像人口一样断崖式下跌,也许这是人口方面唯一值得欣慰的事情了。而对结婚人数四年连降的口诛笔伐,除了大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不满以外,那些顺势加强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这种印象的人,似乎是有一些阴谋的味道了?

以上。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国家数据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码字很辛苦,转载请注明来自空间中的空间《关于对出生人口与结婚率的计算与猜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