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过的作品:《比较政治分析》《鬼子来了》
域名到期,换了新域名w
《比较政治分析》
现任政治局常委王沪宁同志在复旦大学当教授时出的书,从这本书也稍微能够了解到常委级别的BOSS是什么实力了w
全书看完,只能用崇拜来形容。
在全书开篇,作者提到了一件当时发生的大事——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的悲剧被全球关注,并令世界人民陷入悲痛之中。从各界的反应可以发现,人类正越来越成为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贯穿全书的基本观点:人类正越来越成为政治化的人类。解决人类问题,目前只能通过政治手段。全书共有十个章节,涉及到十个领域,都是以此为前提展开。而作者身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所有章节的研究分析都是基于“历史—社会—文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展开,比如英国日本不彻底的君主立宪,法国完全终结封建统治的大革命,都和本国历史、社会、文化的具体情况是分不开的。而在发展中国家,尽管能够学去西方的民主外壳,因为民族、文化、政治信仰、经济等差异,民心不齐,军人统治和强权政治较多,没有深入人心、与本国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支撑,政治动荡是必然的。所以虽然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所有民族国家都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政治形式,这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从社资两大阵营的角度来分析各种政治形式,即使提及也只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是从“政治共同体”这样一个更加超然和学术的角度,来研究全球各国。作者认为几个发达国家的政治建设已经相当成熟,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以美国为例,虽然目前的总统竞选已经成为财团角力场,但美式民主观念在民众间的普及和渗透,使得美国政治即使遭遇冲击也依然能够延续下来,达到了日趋完善和稳定的效果。中国两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即使朝代更替,儒家思想却一直被统治者接受和发展,政治形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本质上政治稳定需要的是人们相同的政治信仰(个人看法 。作者认为,保证政治稳定还需要政治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它的公共职能,比如民生、基建、卫生、交通等等,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刚刚实现民族独立不久,经济基础极其薄弱,也是政治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发展经济是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头等大事,当时苏联还没有解体,作者对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改革尝试也是持肯定态度的。而对强行高福利,作者是不赞同的,并且给出很多因为强行高福利导致衰退的例子,虽然愿景是好的,并且非常容易得到民众支持,但还是要按照基本法办事才对w
书的后半部分,作者更多讨论的是哲学方面的问题,当下国际政治的问题,人类命运前途的问题,涉及到很多对世界未来的展望,比如当时比较热门的《未来的冲击》以及《增长的极限》,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指出了世界政治学的发展趋势。虽然科学技术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迅猛发展着,却无法解决人类的问题,而社会科学接下上个时代鬼神信仰的接力棒,承担起了这个功能,所以政治学的发展也越来越被当代各国重视,尽管政治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却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也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总结了为数众多的理论成果,这本书的学术教学性质还是更加大于理论性质,书中罗列了大量政治学中比较分析的研究方向和参考变量,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可以作为研究生的论文大纲来用,堪称政治学学生的入门必读书和学术研究总参考,这本书虽然出版于1987年5月,却提及了86年全球出现的很多新示例和学术成果,在著书期间,依然能够洞察并总结全球政治学的最新情况,作者对政治学的研究之深刻由此可见一斑。
1978年,王沪宁进入复旦大学学习,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政治系研究生,28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副教授,这本书成书时,他刚31岁。他在书中对这个世界的洞见,颇有隆中对时,诸葛亮为兴复汉室而谋划三分天下的意思,从容而优越。碰巧后来王沪宁也在95年转身跨入政坛,跟随历任国家领导人左右,辅佐他们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之“人和”。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怀揣兼济天下之心,关心底层人民,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度很高,但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并不多,我个人认为至少西方和主流社会对它的理解都是片面甚至错误的,像王沪宁这样把人类社会发展看作一个历史过程,不贴标签,只从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出发来看待人,才是马克思主义之意义所在。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或者仰望星空,努力去探寻宇宙的真理,希望了解这个世界的过去和未来,或者思考人的本质,希望找出一条通往不再烦恼的道路,或者拥有宝贵的品质,虽然其他人和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还是不自量力地想要让眼睛还没有变得明亮的人们变得幸福。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人类才能不断进步。复旦大学有一条网传校训叫做“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概括了知识分子的职责所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当越来越成为社会机器的一个零件日为生存而夜运转时,不要忘了继续学习和思考,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保持高洁的品质,才不枉此生数十载。
另外身为同龄人,深深感受到了学力和学术水平上的碾压,同志仍需努力啊w
《鬼子来了》
姜文的第二部作品,获得了国际大奖却没能在国内上映。电影讲述的是抗战后期,挂甲台村民受威胁囚禁两名日军俘虏,后惨被屠村,战后男主复仇却又被国军判死刑,被日本战俘斩首的故事。
虽然是抗日时期的题材,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借用了抗日外壳,来讲述人性的故事。因为整个故事的登场人物都只是符号,代表了利益冲突的各方,不管套到哪个故事里都能用。
第一个符号是带来麻烦的“我”,扔下俘虏,留下还要回来领人的几句话,就再没出现过,却一直在背后发挥着作用,让男主和村里人不敢把两个俘虏交出去。
然后是驻村的海军,并未直接参与战争,每次路过都伴随着军乐,军官和当地村民秋毫无犯,小孩子们都争着问他要糖吃,丝毫没有侵略者的影子,在屠村中是被裹挟的帮凶。
驻地的陆军,凶残而没有人性的一线部队,因战俘被囚屠村,战后投降成为战俘,悲剧制造者。
两个俘虏,一个是翻译官,一个是粮食官,性格截然相反,全剧的笑点制造者。
挂甲屯的村民众人,小农性格十足,麻木不仁却努力地生存着,拿战俘换粮食后,被屠村。
最后一个符号是本剧的主角,村民之一马大三,被麻烦找上的人,被屠村后进入战俘营报复,被判有罪,粮食官将其斩首,全剧的总悲剧点。
还有一个附加符号,民智未开的黑白路人们,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大多数。
从上面这几个符号可以看出,这里并没有什么民族大义,抗日也好反战也好,统统都没有,就是改成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也毫无违和感,难怪原作者要找姜文吵一架了w
挂甲台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传说,古代某个将军征战一生后告老还乡,挂甲于此,意为将军挂甲,再无战争。这个村也和它的名字一样,即使被日军占领也丝毫没有战争的影子,孩子们天天向路过的海军军官要糖吃,陆军进村最多在老乡家白吃一顿饭,事先还要让新兵演习一遍陆军凶恶的样子,不能丢皇军的脸。村民八婶子甚至扬言,“我行得端走的正,日本人也不能把我怎样!”,可见全村之和平——对村民来说,日本人来了,只是换了一拨官老爷而已。全片的讨论重点也在于此:
所谓文明,所谓正义,所谓民族,对底层人民来说什么都不是,他们的目的只有生存
这里的底层人民不仅限于中国人,还有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人,因为这个题材的符号化,也可以看作全人类,所以作为附加符号的黑白路人们才是这部片子中真正要思考的。日占区的艺人,日本人在时歌颂大东亚共荣圈,战后赞美国军,被路过办事的国军掀了摊子,又愤愤不平,日本人只用刀对马大三行刑,赶紧商量着要写个“拿人的段子”;刽子手一刀刘,杀过无数维新志士,骄傲地吹嘘他如何让那些人“含笑九泉”,粮食官斩首马大三时,只对对方的杀人技术感兴趣;被囚禁的粮食官,制造出无数“大哥大嫂过年好”的笑料之后,终于卸下侵略军这一身份,坦言自己所在的部队都是一个村出来的,回复了农民的性格;战后的日军家属,偷偷摸摸又殷勤地问烟贩“日本老婆要不要”,只为有口饭吃;前来接收的国军军官,自诩和日军“有血仇”,“最有资格报仇”,却认为马大三的行为“甚至不配做人”,杀他污了国军的手,要屠村的日军对其行刑;在法场观看行刑的路人,像鲁迅笔下的看客一样,一边哄笑着,一边闲谈着,不管是军官还是人犯,他们一视同仁。贴上标签的,极尽所能演好这个标签代表的角色,撕下标签,只是为了生存而苟活的众生之一。
在影片中,翻译官将这个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能是除了男主以外唯一一个看清了这个世界的人(也许再加上“一手一个掐吧俩”的疯七爷 ,因为学了点日语被抓去做翻译官,当了汉奸,被村民审问时代替粮食官把军队底细都招了,粮食官一心求死要学几句骂人的中文,他教了几句“大哥大嫂过年好”,即使被藏在长城里,也依然没忘了教小孩一句“霓红巾噶翘脚尼一路由”,他太明白生存的重要性了,也明白那些所谓“武士道”、“民族气节”都是扯淡,所以在战后被国军枪毙前,他不断地笑着笑着,终究还是能没生存下来呀w
全片的悲剧制造者,陆军军官,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熏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并深深为此感到骄傲,粮食官原来和他是一样的人,但粮食官被马大三打回了原形,才明白自己以前做着多么可怕的事情。陆军军官拿粮食换了粮食官后和村民联谊,村民越来越得意忘形,甚至要他也表演一个让村民们“乐呵乐呵”的时候,由他按下了悲剧的启动键,在他的盘问下,电影前面的笑料都变成了激怒日军屠村的理由,大开杀戒后,嘲笑一向和善的海军“已经成了支那人的大婶”,逼着他们也加入这场屠杀。已经卸下标签的粮食官终于无法承受这人间惨剧,准备切腹自尽的时候,陆军军官告诉他,你不用切腹向天皇谢罪了,天皇刚刚下了终战诏书,日本已经投降。导演了这场人间惨剧后,他以日军战俘的身份,受到国军的周全保护。最后,通过斩首马大三,让粮食官重新贴回自己的标签。
主角马大三这个角色,更像是觉醒前的翻译官,看不到世界的色彩,当屠村悲剧发生后,揣着斧子去战俘营报仇,却因为官方所谓“国际和平环境”变成了罪人,甚至要被他再三保下的人斩首,行刑前,国军军官问他,你有什么要说的?把堵口的木塞拿下,持续的呐喊。然而没人听得懂,国军评曰,简直丧心病狂,居然学驴叫。在被斩首后,男主的眼睛终于变得明亮,看清这世界的色彩,嘴角微微上翘,“含笑九泉”了。
以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