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

最近看过的作品记录:《政治的人生》、《哪吒之魔童降世》

《政治的人生》

至此完成了五月的读书计划。这本书是王沪宁的名人日记,记录了他1994年的日常见闻和感悟,内容就像那个时代的博客,读书看电影的记录、工作记录、学术记录,甚至与奇人异士交流的记录等等,只是不能附图w

这一年他负责牵头组建复旦法学院,所以日记主线是建设法学院期间的建院构想、学术目标和任务,每个日期段又有每个日期段的工作推进情况,从字里行间能看出王沪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认为学院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是他们“最好的产品”,有困惑的学生非常乐意找他,对博士生提出的观点也有他自己的看法和指导,洞察了很多学术研究方向,同时为上海政府提供了很多政治改革方面的建议。

在书中他还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有的人接受任务,有的人给人任务,而他会选择后者,另外他还说,像他这种人,“已经习惯了习惯了无幸福的生活,也就是生活的平淡。没有幸福的欲望,也就没有痛苦。痛苦往往是伴随着对幸福的追求的,而不是伴着幸福本身”,从这些表述可以看出,王沪宁不但是造诣非凡的学者,更是一个不被世俗蒙眼的强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多。后面中国的发展,大体上是按照他的政治理论前进的,但我想他心中应该不会有一种得意,而是认为这么走理所应当,非常之理性。

另外一个出现比较频繁的内容是他看过的书和电影,一般只有简短的几句评价,书以小说为主,大部分都是烂书,电影评价高的也不多,这些事情几乎都是在凌晨两点左右做的。看来即使是知名学者,也依然避免不了大量阅读无用书籍的窘境,大概如果当时有豆瓣之类的书评网站,会节省很多时间吧w作者吐槽最多的,就是当时国内的图书市场了,三俗作品大行其道,模仿《废都》类的黄色小说买的最好,让他觉得现在市场经济果然是以赚钱为导向了,不免对阅读的未来产生担忧。现在看来,也许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网上巨量的图书会让人更加迷茫吧,只有增加阅读量,才能尽可能多的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书中还提到了他的一个学生,当了老师,告诉学生王沪宁的书我从来没没看过,两者的水平差距也体现在这里了,一个尽可能多的获取一切信息,另一个选择性失明,单从信息的储备量来看,后者显然太狭隘了,偏见不管在哪里都是有害的。

另外还得到几个比较有意思的信息,虽然当时去上海打拼的人很多,但上海的总人口是负增长,甚至成为一个问题。美日贸易战当时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日本似乎并不像现在说的那样软弱,而是和我们一样强硬,作为美国的跟班,也勇敢地说了不,甚至放话说如果美国制裁,就再也没有谈判。所以从历史的尺度来看,中美现在大概还处于贸易战的开端位置吧。冷战结束后,日本对美国的依赖越来越少,也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和中国非常相似,这次的贸易战又会有怎样的走向呢?

 

《哪吒之魔童降世》

国产动画的时代终于来了。

虽然前面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也引起了话题,但我认为他们都不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只是为国产动画传达了一种希望,铺了路。像《大鱼海棠》因为早就说要做,更类似于一部穿越历史的年代动画,属于过去。《哪吒》则完全不同,除了好看,还传递了很多中国文化在里面,这才是国产动画的灵魂。虽然前面有一些拖沓,但随着制作时间的推移,导演越来越游刃有余了。

可能大部分观众都是飙泪看完的这部电影,观众和哪吒产生共鸣的地方,一个是无处不在的偏见,这个设定类似于高中时代的《火影忍者》,“去你个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哪吒替每个人对不公待遇的呐喊。另一个是亲情,哪吒的父母充分诠释了中国人的家庭观,这是中国文化或者东方文化的体现,父母永远会对孩子无条件的付出。还有宝贵的友情,父母愿意跟你玩踢毽子,但他们接不住,普通人不敢跟你踢毽子,因为受不了,找到能踢毽子的朋友,还志同道合,是难能可贵的。

因为呼声很高,《哪吒》多半要开启中国的封神宇宙了,但拜星爷所赐,国内作品非常喜欢恶搞,《哪吒》里面也有一些,也许未来还会持续这个基调吧,但希望再少一些。

 

以上。

码字很辛苦,转载请注明来自空间中的空间《最近看过的作品记录:《政治的人生》、《哪吒之魔童降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