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定投策略的记录(四十四)
借助通义千问辅助编程,使用python+sqlite3实现了API数据的本地化。好处是更灵活,可定制性更高。数据保存在NAS上,使用虚拟机定时跑一跑就可以了,因为数据量巨大,用时相当恐怖w经过计算最初的代码跑一遍要一天多,但借助问答式AI的引导,在短短的一周内,我将代码完成后又全部推倒重来,从最初的多个文件顺序执行,进化到了模块化多线程执行,还进行了数据库的性能调优,现在只需要往配置文件里面加东西就可以无限扩展了。不愧是新时代的生产力工具w
题外话:不止是这些数据,一些文件和表格也可以在NAS上配合Drive套件进行远程编写,自动保存,随时随地跨平台存取,舒服!自由!FREE!再也不用担心文件不在身边了,再也不用担心数据有没有保存上了,再也不用担心突然断电了w
经过算法的筛选,分数合格且可以以2W元为上限进行交易的沪港深港通目标有这几家:工行、小米、贝壳、万洲、浙商银行、哔哩哔哩、商汤、中远海发,因为年初的大涨,大部分都没到可以买的位置。
这其中,B站和商汤是没有分红和盈利的亏损状态,浙商银行、工行和中远海发在A股上市,在A股买入一个单位更便宜。未来的目标是,把这些全部买入一遍,形成一个港股版的猫鱼10,现在买入了第一个目标,万州国际,双汇的母公司,亏损中,跑赢了恒生指数。
前几天问了ChatGPT这样一个问题:一印解千愁是不是所有国家的最终解决方案?
他说答案是否定的,并列举了单纯印钞的害处:通胀、贬值、信用评级下降、结构性问题、信心危机。
他举出一个反例,美国的QE,在特定情况下,印钞有用,关键在于政策的设计和实施,以及政策间的配合。
再问,有没有不通过印钱就能解决经济困境的例子,他举出两个例子,德国1948和冰岛2008,都解决的很好。
继续提问,这两个例子还是间接增加了货币供应,再举一个不增加货币供应解决问题的例子。
他举了瑞典1990,类似于日本,杠杆率极高,房产泡沫,结果这两者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继续提问,这些不良贷款最终被谁承担了呢?
他举出几个承担人:股东和债权人、政府和纳税人、坏账银行。并指出有些资产的价值是会回升的。
继续提问,为什么后来遇到危机的时候,大的经济体没有采用瑞典的方式,而是增发货币的方式来应对呢?
他认为选择增发货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快速提供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刺激经济、应对通缩。
继续提问,以此结论来考虑,货币宽松的手段实际上是透支政府和纳税人未来的消费能力,当债务杠杆过高时,通缩会通过债务透支政府和个人的消费能力,这是否会倒逼政府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呢?
他认为会,并且这种反馈循环会进入两难选择:过度宽松导致通胀,不采取行动会使经济进入长期的通缩和低迷。
继续提问,综合前面的讨论,债务必然增长,但在经济达到极限时,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和市场稳定,大概率不会任由通缩自然发生,而是极力阻止通缩发生,最终导致债务负担更加沉重,一印解千愁。
他继续指出这个悖论:高杠杆和债务水平会自发引导市场走向通缩,消化债务,但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增长,通常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阻止通缩发生。
继续提问,和日本相比,为什么瑞典没有通缩?
他认为两国的区别在于,日本政策反应过于缓慢,不管是处理不良资产还是结构化改革和货币政策都没有跟上。
继续提问,中国是否即将或已经进入被动通缩时期?
他认为是否进入被动通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反应和执行的力度,如果消费持续不足,生产继续过剩,会加速通缩风险。财政和货币政策、结构性改革、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将是关键因素。
额外的提问,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应对危机,产业工人怎么办?
他回答通过职业培训、就业转移、社会保障、经济结构调整和灵活劳动政策来解决。
通过长长的问答,明白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当下社会经济增长从设计上是靠债务推动的,一旦增长达到极限,债务会被动引发通缩。
二、在危机时刻,快速的政策反应是控制风险蔓延的关键,从历史事件来看印钱是必要且成功的。
三、政府为了保持经济增速,会持续印钱支持经济,但如果不是被动增加货币,这种做法的风险很大,也是收割居民财富的利器。
四、对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来说,经济发展期,举债购买资产的人会收割储蓄人的财富,原因是债务总量不断增加,货币总量被动增加,货币价值被稀释,经济衰退期则相反。
五、庞大的产业工人会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逐渐进入第三产业。
综上,我得出以下结论:
一、未来不会大放水,因为当前的竞争环境不允许中国一印解千愁了。
二、在消费没起来之前,通缩是大概率事件。
三、国内第三产业的从业者会越来越多。
推论:
一、债务问题解决之前,房价很难再涨了
二、未来刺激消费的力度会前所未有
三、对科技的投入强度不会减少
四、长期利率会持续下降
新开了SandpiperH和标尺H
目前收益1.06W
以上。
评论